公告


<年度主題:相愛連結肢體、生命見證基督>



1.週三祈禱會20:00-21:00,歡迎兄姐參加
2.基督徒六要:天天讀經、常常禱告、勤赴聚會、努力奉獻、領人歸主、服務社會

最新消息

  1. 網站的週報內容改為電子書格式囉
  2. 通訊錄因個資法不刊登住址、生日
  3. 每個月第一週禮拜後為小組訓練
  4. 自7月份開始,禮拜日兒童主日學時間改為9:15~10:00(除第一週10:15~11:00)。請家長關心兒童主日學教育,鼓勵子女參加,並關心代禱。
  5. 2015年中秋節教會大合照下載點
  6. 教會空拍

2010年4月19日

楠仔坑簡史(2) 楠梓區─楠木梓木生產區

高雄市最北部就是「楠梓區」。

它不是大學宿舍「男子區」,而是古代高級的建築木材「」木及「」木生產區。


楠木,是常綠喬木,植物學上屬於「」科。


到底楠木長什麼樣子,為什麼會變成「地名」?


根據明代李時珍修訂的「本草綱目」記載,楠木生南方,黔蜀(中國大陸雲南省、四川省)諸山尤多,葉似豫章,大如牛耳,頭尖。


楠木是上等木材,不論當房子的棟樑或是桌椅,做甚麼都好。


至於「楠木」,古代記載為木材之「王」,所以又叫做「木王」。


古籍記載,樟木比各種木材都長,而且硬度高,因此被稱為「木王」。上等建材都用「梓」來代稱。因此古文中的「梓器」,指就是「木材」。


楠木、樟木鄉如此珍貴,早期移民來到這裡,發見本區竟然林木參天,而且都是這種昂貴的楠木梓木生區,可當建築材料,又可應製造「戰船」。


本區清代甚至興起「造紙」業,有「草紙店」等等。


於是山區砍伐,利用後勁溪流運送出海,這裡變成「楠木、樟木集散中心」,山區坑谷,就叫做「楠梓坑」,後來樟木沒有了,後人記載地名變成「楠仔坑」。


由於一批批木材業者展開「鐵腕」,從明、清兩代競相砍伐,日據時期到民國也續「砍伐」賺錢,於是千年楠梓,百年之內,迅速消失,只留下「楠梓坑」的空名字,讓後人不知所云。


清乾隆二十九年(西元一七六四年)官方「臺灣府志」已經出現「楠梓坑街」的地名。


日據時期日本學者安倍明義記載,直到西元一九二O年才改為「楠梓」兩個字,臺灣光復沿用,並劃入高市的一個區。


今天的楠梓已經蛻變為工業重鎮,有「楠梓加工區」、台灣中油公司的煉油廠、半屏山的水泥開採工廠,都是「大規模」的工廠,塵土蔽天,煉油廠日夜噴火,楠梓自古至今,似乎都注定必須為臺灣而一輩子「豁出去」,不知何時人們才會懂得愛惜這塊貢獻良多的大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