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告


<年度主題:相愛連結肢體、生命見證基督>



1.週三祈禱會20:00-21:00,歡迎兄姐參加
2.基督徒六要:天天讀經、常常禱告、勤赴聚會、努力奉獻、領人歸主、服務社會

最新消息

  1. 網站的週報內容改為電子書格式囉
  2. 通訊錄因個資法不刊登住址、生日
  3. 每個月第一週禮拜後為小組訓練
  4. 自7月份開始,禮拜日兒童主日學時間改為9:15~10:00(除第一週10:15~11:00)。請家長關心兒童主日學教育,鼓勵子女參加,並關心代禱。
  5. 2015年中秋節教會大合照下載點
  6. 教會空拍

2010年4月19日

楠梓坑簡史(1)

  楠仔坑即今楠梓街。清屬楠梓中里,又稱楠梓坑。自明鄭末期起,街南自楠梓橋至興楠橋一帶,地勢低漥,坑流兩岸,楠木繁茂,為楠木集散地而名,後改稱楠梓。其轄區包括後勁、右昌,在明鄭時代與左營已經充分開發,在早期台灣的拓殖史上,佔有光彩的一頁。


  清康熙中葉,閩南泉人移入,從事伐木為業,建草屋以避風雨,是本街的濫觴。楠梓坑街之名,首先出自乾隆廿九年出書的《續修台灣府志》。


  楠仔坑的居民,以周、陳、謝、劉、黃、鄭、林、王諸姓為主,最早以經營菜攤、米、果商、醃瓜舖、醬油間、米粉及中藥舖等業,是陂頭街(鳳山)、阿公店(岡山)及蕃薯寮(旗山)三地的交通要衝,亦是三地蔬菜百貨互貿之所,因而有「三山歸一坑」之說。


  日治時期,日人于光緒廿七年(一九O一)設楠梓坑支廳,與打狗支廳同隸於鳳山廳。宣統元年(一九O九),鳳山廳降為支廳,楠梓坑與打狗等十二支廳同隸於臺南廳。楠梓坑支廳治設於楠梓坑街。


楠梓坑支廳下設三區:
  • 楠梓坑區─治所在觀音中里的楠梓坑街。下轄觀音中里的楠梓坑街、土庫庄、林仔邊街、三奶壇庄、大社莊及觀音下里的後庄等;
  • 後勁區─治所在半屏里的後勁庄,下轄半屏里的後勁庄、右沖庄、八卦寮庄、大灣庄等;
  • 仕隆區─治所在仁壽里仕隆庄。下轄仁壽下里的援中港庄,下鹽田庄、五里林庄、白樹仔庄、九甲圍庄、仕隆庄、林仔頭庄、橋仔頭庄及觀音中里的中崎庄等。


  楠梓庄轄楠梓、土庫、後勁、中崎、中林路、鳳山厝、林仔頭、橋仔頭、仕隆、九甲門、頂鹽田、五里林與白樹仔等。


  民國九年(一九二O)楠梓設置楠梓庄,隸屬於高雄州高雄郡。楠梓庄轄有楠梓、土庫、後勁。民國十三年高雄街升格為市後,楠梓庄改隸岡山郡;民國卅二年十月一日廢楠梓庄,將庄轄之楠梓、土庫、後勁劃入高雄市,其餘村落改隸岡山街,歸屬高雄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