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少人都喜歡做善事,尤其基督徒更感責無旁貸。
但做善事時明白他們真正的需要嗎?
浸信會神學院新約副教授曾思瀚博士,
在一個關顧貧窮人的講座中提醒,貧窮人不是「受助者」,
他們都是教會的一份子。
貧窮人的工作由耶穌開始
他以《聖經‧路加福音》的記載,解釋昔日貪窮問題。
在第一世紀的社會,貧窮問題非常嚴重。
大約有四成人都是屬於乞丐,再加上當時在奴隸制度下,
也沒有中產的觀念。
曾博士認為,《路加福音》所描述耶穌所接觸的貧窮人,
不單在物質上貧窮,而且周圍的處境令他沒有能力賺錢的人。
在作者路加眼中,作為信仰群體,關顧貧窮人的事工,
是因為自己的好心腸而作善事。他更相信,路加所描寫的貧窮工作,
是超越了感性的行動。
就如《聖經‧以賽亞書六十一章》記載,預表了將來耶穌來是「..
.傳福音給貧窮的人;差遣我報告,被擄的得釋放,瞎眼的得看見,
叫那受壓制的得自由。」就是指世上的貧窮人,或邊緣人士。他說,
上帝的旨意是,由耶穌開始這個貧窮人的工作。
接納貧窮人
耶穌曾向門徒說:「你們貧窮的人有福了!因為神的國是你們的。」
曾博士指,有福的意思是喜樂。雖然貧窮沒有什麼值得開心,
但在耶穌年代貧窮是個事實,同樣也是人類歷史一直以來的事實。
耶穌昔日其中一項重要的工作,就是要開展貧窮人的事工。
他說,耶穌來不是要改變這個情況,而是讓他們知道,
他們是被接納的,讓他們得著喜樂。
曾博士表示,從《路加福音》看耶穌基督降生,
就知道上帝對貧窮人的看法。他指出,耶穌誕生的時候,
天使特意將耶穌出世的喜訊先帶給牧羊人,
而牧羊反在當時社會是這班不被重視的人。
還貧窮人應有的尊嚴
他指,作為一個信仰群體,就是要延續耶穌的工作。
教會就是耶穌的化身,當信徒按著耶穌的方式接納貧窮人,
他們才能真正感受上帝的喜樂。即使教會有有關顧貧窮人的事工,
但也要常作檢討,是否真的能配合他們的需要呢?
他提醒,教會不要視貧窮人為受助者,因為上帝視他們為平等的。
意思是指,他們在教會也可以有服事,有貢獻。他舉例,
若教會辦聚餐時,不要到高級的餐廳,
同時也讓他們協助聚餐中的工作,或參與表演。幫助他們融入教會,
還他們應有的尊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