吳俊德
因著地域性、文化性等等的差異,每間教會都有不同特質,但是有一點不管哪間教會都一樣:會友名冊上的人數永遠比實際聚會的人多!
會友流失是一個嚴重的問題,「在大部分歐洲國家……少於5%的人口踏足教會……任何去西歐旅行的人都會因為當地教堂的兩個方面而驚訝:他們的美簡直是精巧絕倫;但聚會人數卻少得可憐!」(《不可或缺的教會》P﹒10)教會失去了人,徒留精美絕倫的教堂變成旅遊景點,供人參觀。這還不是最糟糕的狀況,有些教會甚至必須出售教堂,結果教堂變成夜總會或清真寺!
為什麼人會離開教會?教會本來是吸引人進來的地方,為什麼有人反而要出去?湯姆.海納和他的兒子薩姆.雷納以一千個「從教會流失的人」為對象,研究美國18至22歲的青年人的流失情況,完成了《不可或缺的教會》這本書。《不可或缺的教會》打破了我許多對於離開教會的青少年的迷思。
一、他們離開是因為別的教會更好。
其實「學生離開教會,是因為教會裡面有不足和不健康,不是因為另一間教會更健康。」(《不可或缺的教會》P﹒128)而且青少年離開舊教會後,很可能不再進入其他教會聚會。
二、青少年會被炫麗的舞台表演吸引。
根據訪問可以發現,「青少年透過服事、奉獻和宣教最能夠被教會吸納。」(《不可或缺的教會》P﹒78)不去教會的人則是最容易受到「重視聖經和教導有聖經深度的教會吸引。」(《不可或缺的教會》)因此改變教會氣氛並不足夠,改變物質條件也不能解決問題。重要的是能不能給予青少年深度的教導,並且讓他們透過服事實踐教導。
三、教會因為青少年的離開而有所不同。
這是令人難堪的事實:「他們平靜的離開,教會如常繼續下去。」(《不可或缺的教會》P﹒75)似乎教會裡有沒有青少年的存在並無差別。難怪青少年也覺得,生命中有沒有教會的存在並無差別。
四、教會很重要。
離開教會的青少年都認為,教會並不比工作、消遣活動或什麼也不做更重要。當教會變成可有可無時,人很容易從生命中把它剔除。特別是正值變動期的青少年,只要上大學、進入社會工作、搬家、戀愛……就很容易停止上教會,而把時間花在他們認為更值得的地方!
可有可無的教會就像打開後門的房子,人從前門進來,從後門離去。當人不斷離去,教會將面臨垂死狀態。湯姆.海納和薩姆.雷納提出垂死教會的七宗罪:
稀釋教義:逃避教導會引發對抗或艱難的真理。
失去佈道熱誠:對於分享信仰興趣缺缺。
欠缺適切性:以永遠不變的方式面對日新月異的世界。
很少對外事工:一切都只為了教會內部,很少對外接觸。
因個人喜好產生衝突:為了鮮花、窗簾起衝突,而不是為了真理。
以舒適為優先:不願嘗試從未做過的事。
聖經文盲:不鼓勵也不要求會友讀經。
湯姆.海納和薩姆.雷納也觀察到不可或缺的教會,必然具備四種元素:
簡化:結構正確,有清晰的訓練門徒方式。
深化:內容正確,提供豐富深刻的聖經教導。
期望:態度正確,提高對會友的期望。
倍增:行動正確,透過佈道和其他事工向外擴展。
舉辦福音活動,邀請人進入教會,是很重要的事。每年總有許多廣傳福音的好機會:聖誕節、感恩節、復活節……這些都很好,但現在讓我們開始思考:我們是否打開大門讓人靠近耶穌,卻又敞開後門讓人遠離耶穌!
( 原刊於2011年7月光譜月刊,http://www.cosmiccare.org/Book/Pub_garden_llp368.asp )